自覺多受了一點教育資源,我覺得應該說點話。我們未必有相同的選擇,但是我建議你理性看看不同的想法。
蔡英文,以十年政綱說服我。身為傳說中的中間選民,出國前我的政治傾向偏藍,上一次投票是2000年,對政治超級冷感。這次選舉才意識到,我過去對政治的冷感,掩蓋對公共事務的漠不關心。口水戰惡鬥等等的惡意標題用字,扁平模糊太多必須思考討論的議題。
我不期待有任何政府可以完美達到承諾,但馬政府的執政心態,數次踩過我的是非線。然而,這和我支持蔡英文無關,喜歡A和拒絕B,對我來說是兩件獨立的事。
我支持蔡英文,始於ECFA辯論。蔡英文提倡的多邊經貿關係,將兩岸關係放到現有的國際貿易模式,進而將兩岸關係正常化。以談判的角度來說,避免僵化的一大一小絕對關係,而是加入其他國家其他變數,轉為靈活的權變關係。台灣啊,你要有自信,抬頭挺胸相信自己的價值,會對中國帶來利益,中國也需要台灣,雙方都得利,兩岸對話必然將繼續。
蔡英文沒有拒絕中國,她走向真正的世界地圖。世界上還有其他國家可以做生意,不是只有中國。最近,我的韓國教授朋友主動聊起台灣大選,他告訴我,他們也相當擔心對中國經濟過度依賴。
我支持蔡英文,是因為十年政綱說服我。同時,我也瀏覽黃金十年的內容。 我用Mission, Strategy, Tactic這三個字來比較兩者的不同。比較黃金十年沒有來龍去脈的點列式公文寫法,十年政綱每一篇清清楚楚解釋概念的脈絡、遠景與策略,硬邦邦的政策白皮書,居然能夠感動我、說服我。很多政策如2025非核家園、語言文化保存、去中心化文化發展,不是立彰見影的討喜手法,可是都對的。既然是對的事,就不能媚俗。
我不信任新聞媒體,但還是需要資訊來源,於是我沒有錯過任何一場辯論,每個候選人的陳述我都看(天啊,我連吳敦義都看耐著性子看完了)。我長了不少見聞,例如林瑞雄談健保,蘇嘉全談農業與國土分配,例如文化元年政策提問,文化和文創的不同,尤其是王小隸提出哲學為通識課程以訓練邏輯為例子,和蔡英文討論從文化和教育的角度,深層培養欣賞人口,而非這裡種一個館那裏蓋個塔,令我感動。
很多人批評媒體充滿垃圾,可是卻淪於懶惰,嘴巴說理性溝通,卻沒耐心消化許多第一手資料,例如辯論與政策,例如當事人的訪談。你必須自己分析,自己下判斷,不需要靠名嘴或廣編化的假新聞幫你解讀。選舉期間,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討論政策。不論你支持誰,請你聆聽當事人的原本的句子,觀察本人第一手的說法,而不要看扭曲的解讀。(台灣政治新聞墮落得只剩生意,連入口網站都被包養,我們應該打電話問候編輯們。)
美國才剛開始共和黨初選,已經爭議不斷,接下來兩黨一定也是吵吵鬧鬧。 「衝突」,不是壞事,因為問題都浮上枱面,討論得比平常大聲一點而已。怕就怕漠不關心,以和為貴,不理會對於爭執背後的「為什麼」。粉飾太平的和諧真的好嗎?那麼,金正恩一定會如他父親一樣,勤政愛民,人民不吵不鬧,和諧幸福的民族救星。
我認識一位印度人,家境富裕,種姓的最高階, 她不覺得印度有什麼問題,因為問題沒有發生在她身上,她常說貧民區是各國編織的謊話。 她有博士學歷,可是在我眼中,她真的算不上是知識分子。真的不要因為自己日子還不錯,就覺得社會的問題打擾到中上的好生活。多讀點書的人,更應該為弱勢想一想。
民主投票不是一個結果,而是一個做決定的過程。這過程中,做功課、思考和討論都是必要的,就像你會花兩個禮拜思考要買那輛修旅車一樣。教育的價值,在於訓練分析資訊與獨立思考的能力。你要好好想一想。
林懷民說:「我是個極悲觀的人,但我的腳往樂觀的方向走去。」 我也是。
PS. 如果你支持馬政府而能繼續看到這裡尚未離開,我為你高興,至少你願意瞭解相反的想法。